P@w.Y&]71|
%ItXQ=
+fa%,]M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弄个好的开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6ld:;j
eAT:Vnn|7!
也常听人说:开头弄好了,文章也就写完一半了。其实,很多时候这句话说的是不错的。因为,一篇文章从定题、搜集资料、构思到动笔写是需要一段酝酿过程的,而这个过程结束了,并把文章开头弄出来了,说明你对这篇文章的结构、内容等等都“胸有成文”了,接下来要做无非就是手持令箭派那些文字“士兵”去演兵场上排队了。 *}uit?6nq
>f[iE256S
作为记者,一旦采访工作结束,往往难以下笔,直到要快交稿了,才憋出开头来,一旦开头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一泻千里,一篇长文章两三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常有一气呵成之感。如果说灵感对写文章的人很重要,那么我认为开头写出来了,就好比是灵感的河流拉开了闸口,就不怕激流不能喷涌而出了。 uq:AWSul
"8?kT*
一 @
4g9<
`pZP)o
`mpQ=OMX
:Q%Eg3xQ
开头,学名叫导语。看看工具书的解释: li`mM)J
r
g&1[{gjx
“导语就是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当代新闻文体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w+qj$O_,E
om8X .
《辞海》(修订版)则说:导语为“新闻工作术语,在一篇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洁的话介绍主要的内容,提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 dO6#7k2[|W
?%Li#q-W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上讲,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晦涩无味、繁冗难读、不知所云、空话套话成堆等等,谁还愿意看下去,如果确实报道选题好,读者即使不忍弃下这篇文章,也会跳过导语往内容里看的,那样,好一大段导语岂不是白写。不信,我试举两个别人举过的例子给您看看: ')sc_z-
6 Uh^LE
}|BfL[G
5ym"WKY
导语:在昨日召开的全县农村廉政监督小组职能发挥经验交流会上,ΧΧ镇、ΧΧ镇、和ΧΧ镇ΧΧ村、ΧΧ镇ΧΧ村等单位,分别在会上作了有关农村廉政监督职能方面的经验介绍……。 dDM3y2nN?
c{C#_#M1
——题目:ХХ县涌现一批农村廉政先进单位 0V:fg}j\
yaZ~N^>'
Wx.,:dic
\bUjvkaM
导语:今年春运期间,我省交通运输部门和各运输企业,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安全教育,加强运输市场市场和综合监控管理,严格开展车船及配套设施安全质量检修,合理安排运力,圆满地完成了今年春运工作任务。 {-#sV;LS
*T@%wYo
——题目:《ΧΧ省召开春运表彰会》 //1 k,r_e
nQ9~ en
J.D3sz>E&
dCyH@h _
这种“八股”式的报道导语很难让人读下去,但令人不解的是,至今还在报刊上大行其道,仍然在折磨着善良的读者们。由此可见,导语还真值得我们研究一番。 ].RI$zHj
h qI3*mF
]<xn\zlMF~
/\%r>9V
二 @/]6P&?6J>
+tv6;@S>
~(ROv}JnZ
sz3Q
当硬新闻一统天下的时候,我们的消息写作主张“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放到导语中去。而当深度报道(也称解释性新闻)作为第三次新闻写作革命的产物,已经占领了报纸的多数版面,像美国的著名世界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半以上的版面被深度报道占据。这时候的“倒金字塔”统领下的导语就越来越不适合了。上个世纪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就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nu]A
uc|jZ]#~^&
相对于硬消息常用“倒金字塔”结构而言,深度报道则经常采取“聚焦式”结构。即常用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读者的兴趣。 Y.J$@qGl~|
zX+P
t{9U
这时候,一个好的导语,不在于它字数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吸引人。我想,在报纸的版面上,你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好比是一家家宾馆,导语就好比是领人进门的接待者,是否有人愿意到你这里住一两天,宾馆的价格、质量这些“内容”当然很重要,但负责拉客和接待的人也非常重要。 x+0#H^W
H=SqYaVX)o
举个例子,某报所做的一篇报道导语开始就只有一句:“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后来,他们又修改了两次: (!\aR4\)
:HGeg1m6
1fE5j}c
,
@VGR[d
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说他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他甚至提前将时间和地点告诉了联邦调查局——因为他想在联邦监狱中度过他最美好的时光。 5,IA%+,
7iz2:cgk/
M(KDG>
H
.0R5^?aWV
一个老人用玩具手枪抢银行,够奇特了,比这还奇特的是他甚至将作案的时间和地点事先通知给官方,但更奇特的是老人的作案动机居然是要在狱中度过他人生的黄金岁月! L]9"PH=\
u
rsh?Nct
Pa<}nln0L+
v^dqwKu
很显然,第二次修改要比第一次好多了,但第三次修改就更生动了。 GDxT~=uJ
Da3=gXdR
在如今的竞争激烈的时代、时间紧张的时代、眼球经济横行的时代、读图的时代,同文章标题一样,导语的作用越发显得非比寻常了。 >F> f6%1
[,L
Yg
V*sskD
=5
1>`;K
wDJ
三 R<Za:
xB
;\ZUzxFx
r2QoTf>
ut#~&~8
下面就举一些我经常读的报刊中随手翻检的深度报道导语例子,看看他们是怎样做导语的,看看导语究竟有哪些新的比较受欢迎的文章导入方式。 tP[qJEG
PCv%f@y*
1、以人物片段导入。 fN_P)Z"t+m
pHJ7@>f[
我在2004年4月7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看到这样一篇头版报道,题目叫《北京上海,外资选择谁?》。这样两个地域比较的深度报道,开头却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片段开始的: 1);hIHR=
G"$m}}^
3月24日上午10点,住在北京北郊某小区的肖容挎上手包,懒洋洋地走出家门,到楼下菜场买菜,开始了她新的一天。自从5天前由上海回北京休假以来,肖容每天都这样开始的。“能与丈夫和孩子团聚自然是高兴的事情,否则,回北京就是一场无聊的商务旅行,在上海却像是真正的生活!”肖容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0多年,在上海不过才1年。 (k*v%>K/N
xhvD]q}
读了这样的导语后,我被吸引详细读了下去,因为我要知道“肖容”这位女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北京和上海究竟有什么差别?这和外资投资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一个对经济并不很感兴趣的人,我也会为这平凡而有人情味的导语而往下看下去的。 c"5zCNy9p
u<~2
58e
其实,我理解了为什么托尔斯泰会常常用个体的人物命运来反映宏大的战争了。因为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由人来参与和表现的。也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史。也有作家用一个人的一生来反映一个家族乃至民族的一段历史,这也毫不为过。 IDx 8Cp.Z
9A<E9eu
闲话少说,以下就快讲了。 tr4;C-G
XzOwR
2、以叙述事件导入的,这是比较常见的。 kefeA)OX
fG*0zup(a
如2004年4月26日的《三联生活周刊》刊登的一篇调查报道,题目是《重庆氯气泄漏事故》,导语是这样写的: N/`Xxr0-w!
XB`%Ol,L
4月16日,星期五,位于重庆人口密集区域的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造成9人死亡或失踪,在该厂周围居住的15万人被要求紧急撤离,事后得知有很多处于安全区域、根本不需要疏散的群众“闻到一点点异味就因为害怕而撤离”。这起被初步认定为“安全责任事故”的事件,使重庆人过了一个并不轻松的惊险周末。 [4PCS90~\S
yvkMzmA#W
可以说,导语中新闻应该具备的几大要素几乎占全了,使读者明白得畅快。这样的导语用的也比较多,但要做到吸引人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更多地要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了。 Cv];|=7b
_sJ}Zo
3、目击片段导入。 `vW,2}=
w4E~
这方面的例子也是俯仰皆是的。我举一个我们《现代教育报》的例子,如2004年4月7日头版的深度报道《校车何时能规范》的导语是这样的: 'Fz bo
j3SmtN
一辆白色面包车停在学校门前,几个小学生鱼贯而出,蹦蹦跳跳地走进了校门。面包车玻璃上贴着深色的膜,从贴膜剥落处记者看到,还有几个带着黄色安全帽的小学生挤在座椅上。下了一拨学生后,面包车继续向前行使。这是记者昨天早上在北京丰台区某小学门前看到的一幕。很显然,这又是一辆“黑校车”。 18\
O^IE
qeDv;cwA
再比如《南方周末》2003年11月7日的头版深度报道《亿万富翁孙大午的梦和痛》,导语也是一段目击式的场景片段描写: ##H 1j
=K)1L
11月1日,河北省徐水县。85岁的刘凤兰在家里一大早就心神不宁,一会儿坐到炕沿上,一会又挪到院子口向远方张望:她儿子———49岁的河北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自今年5月27日被逮捕后,再没见过母亲的面。 1;?Mn%k$<
F'[(uSK<
在被羁押近半年后,孙大午被地方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定于是日释放。 )C0u?'C0A
'pTh7n
这天也是孙大午父亲孙凯的生日,全家人都在忙活着饭菜,谁也不怎么说话。作为现场惟一的记者,我甚至不忍旁观这次压抑而酸楚的家宴。 {]4w}
\8xZTA*J
突然,家门口传来哭喊———“大午回来了!” k)]64K]O1
vK(XKoRL`
这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孙大午。半年的牢狱生活,他比照片上瘦了些,理了个寸头,白发出来了,但看起来精神尚好。 5BHPDSo&
i.m{F
[
亲人们把孙大午围在了中间,哭作一团。 %^QHd5X:,
X :,.K"cW
这种导入就好比电视台记者用镜头拍下的片子一样,比较直接、直观、真实。 DJ
lAB'
9z>\:X7
4、语言导入。 NeMK V,
#
RjAr)GA
一般以报道中被采访的对象口中说出的比较干脆,或有一定提纲挈领性的语言作为导语,直接让人物带着声音出场,往往比较有现场感,并给人以立体感。 PBrIH~xq!
tK
-``%Sv
下面是《南方周末》2004年4月29日头版报道《两个男孩的神秘死亡》的导语: dB6
<ma}C
}$X%P_
“我们爬一会儿山就回”,刘清林那天对姐姐喊,这成为他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 T|6J!}?\t
Z%1=/^<GT
再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月8日的头版报道《五部委突查土地违规内幕》的导语,连续两个自然段都是以相对比较权威的人士的话来切入: /`<`: " G
ap3pK=0
“土地就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9月4日,鞍山市财政局一位处长向本报记者如此形容五部委联合督察组对土地违规的查处力度。 _dDY_E?H
~1jj3!/V
“其实这场关于土地秩序的大整顿在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审计署的一份审计报告,寥寥几页所披露的违规资金高达70个亿。”9月3日,五部委土地联合督察组第二批回京汇报的一位官员不经意间带出这样一句话。 atEwJ[8
,ZX]7g(dC
5、气氛渲染式导入 =b~lm@sL
_:\(}fbs#
简单举个例子,如2004年3月29日《新闻周刊》的报道——《哈马斯领袖倒在血色清晨》,从题目看就已经有了渲染成分。我再看导语: !,^gg
T\
r7*\ivY[
当地时间3月22日凌晨5时许,中东加沙地区原本平静的春日拂晓被以色列的三枚导弹打破。 \wHVgw>
2)}~zWH
接着看其中的下一篇报道《亚辛,宗教领袖还是以色列的拉登?》的导语: &<f ]}5sQ
"TJ9Ht/7K
3月22日,当亚辛静静地躺在盖着绿色哈马斯旗帜的棺材里,被悲痛的人群簇拥着在加沙街头行进时,几乎所有的收音机都同时传出同一个声音,那是他生前的声音:“我们选择了这条道路,要么殉道,要么胜利。” /[}xW?
Hh31Eg
这样的导语往往含有文学描写的因素,通过渲染烘托出一种场景或气氛来,使读者也笼罩于其中。 _MOuu:\5F
A5KBj)n.
6、概括判断式导入 @BU4
c`};V`;
这种方式一般是记者将文章的结论性语言概括出来作为导语,旗帜鲜明。 F@yiuQ5v
Eq}b;Q#JmS
如3月18日出版的《了望东方周刊》上有一篇调查报道:《磁悬浮令北京左右为难》,它的导语更像是记者调查分析做出的一个判断: }qcB
>k%*+5w!2
磁悬浮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尊严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VeiV 'ew
z?e:_N3SS
再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月8日的调查报道《股市公告先于政府招标许荣茂南京18亿问题圈地》的导语: Vc'exz/#T
5~S(jBF.{
以前从来未涉足南京地产的许荣茂一出手就带着睥睨金陵的霸气。 2AH~OLi
N|j)0O$O
往往在商界经济类的分析性的深度报道中,这种判断式的总结性的语言比较多,因为它更多地是对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性的东西,往往这是它们依靠的存在价值所在。
t!(X6iiV'
@cBUkXY
7、转折式导入 S)#%bsTM5
GX^c#OnG
这很容易理解了,举了例子就会明白了。 m2~_vI
c}z:'\e o
如《南方周末》2004年4月22日的报道《北京地坛医院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文的导语: O|`H8IA
guG8)
即使最激进的民间抗艾人士都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动一场对艾滋病的战争。然而,北京地坛医院日前组织的一次艾滋病药物试验,在大战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Qs1TZ
ZB9hP/wP
一扬一转,便把读者“拐”到文章内容里去了。 Luw(!4GI
APY;'hg &C
8、渐进式导入 +j]-=T
u%hf}Bm
就是欲言此而先说与之有关的其他细节,逐渐地归结到文章的主体上去。如《南方周末》 2004年5月13日的调查报道《我该退耕,还是复耕?》的导语: B/s.[4=
ni.
仁和村村民白继信的财产原本包括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两千斤粮食,另外还有一头骡子“小黑”,桌上那部电话从不往外打,只用来接听在新疆当兵的儿子来电。 lsiNz4\t
_e)
dNH
财产本来就少,如今连土地也被夺去了,如今面临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就令读者产生心理共鸣了。 hpM
Ij:
`C?vi&"
9、悬念设问式导入 .
th3
7j7QY}A
其实就是提问的办法,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GT-+O4
6}"18
也举一个例子,如《南方周末》2004年3月18日的报道《物华股份前董事长被捕幕后》的导语: WY("7,&7
Aff)&5
9
张玉琦设计的一条精巧的股权转让路径,在一年后依然缠绕着对物华股份失去控制权的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这位前董事长是如何将物华股份玩弄于股掌之上?又是如何使结局无法挽回? G4g=CP)@y
YZgk-fd
1S.?ES-
M$!rlw1xw
除了笔者以上归纳的几种常见的导语写作方式之外,还有如情感情绪导入、类比导入等等。俗话说,“文无定法”,也许同一个选题,在不同的记者手里,采用的导语方式也不同。往往与记者语感、领会程度及文字习惯等都有关系,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读者能愿意接受你的写作内容,那就算是成功的。 KAm1D^
|
一共有 0 条评论